詳細資料ISBN:9789861579894
叢書系列:視像美學
規格:平裝 / 624頁 / 16K / 19 X 26 CM / 普通級 / 單色印刷 / 初版
出版地:台灣
內容簡介李安說:「DAVID BORDWELL我是很熟的,他寫的書,去讀,沒錯!」 本書最大的特點是:它以一個非常系統的方式進行電影「形式」與「風格」方面的概念思考,同時佐以鉅細靡遺的影片舉例。詳細分解構成電影的元素,說明電影的形式系統(敘事與非敘事性)與風格系統(攝影、剪接、場面調度與聲音)如何在影片中交互作用。所以對學生的幫助,是讓他們在了解一部電影時,不再是以過往觀影經驗所累積的慣性直覺方式,去感受影片技術或屬於情感上的精彩片段,而能將電影視為一個創作者在凝粹創作意念之後,執行到影片膠卷上的完整呈現,是一個像其他藝術如詩歌、建築、音樂與舞蹈一般的完整體。 在書的內容上,作者夫婦針對新世代讀者的需求,重新編排章節,許多章還加上更多新的、更易讀的內容,包括華文讀者會感到熟悉及認同的《悲情城市》(侯孝賢導演)場面調度,和《重慶森林》(王家衛導演)的深度分析;此外,增加了「創意決定」、「深度解析」的專欄,還有「部落格連線」以及更多新片資料以增加閱讀的新鮮感及認同感。章末更增加許多網路資源搜尋資訊供讀者進一步查閱。 最令人興奮的是,其實我們平常蒐集的原版DVD 電影裡,常會收錄幕後花絮及製作過程的紀錄片,收納當代電影技術的製作過程,正是無可比擬、超級棒的教學影片!作者細心幫忙找出具代表性的影片,並加以分類,與章節的主題結合,更是不用進電影課堂,就可以在家自己充實學習的現成影像教材。作者簡介大衛.鮑德威爾 (DAVID BORDWELL) 擁有愛荷華大學電影碩士及博士學位,是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電影學院的榮譽教授。著作包括THE FILMS OF CARL-THEODOR DREYER (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, 1981)、NARRATION IN THE FICTION FILM (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, 1985)、OZU AND THE POETICS OF CINEMA (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, 1988)、MAKING MEANING: INFERENCE AND RHETORIC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CINEMA (HARVARD UNIVERSITY PRESS, 1989)、THE CINEMA OF EISENSTEIN (HARVARD UNIVERSITY PRESS, 1933)、ON THE HISTORY OF FILM STYLE (HARVARD UNIVERSITY PRESS, 1997)、PLANET HONG KONG: POPULAR CINEMA AND THE ART OF ENTERTAINMENT (HARVARD UNIVERSITY PRESS, 2000)、FIGURES TRACED IN LIGHT: ON CINEMATIC STAGING (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, 2005)、THE WAY HOLLYWOOD TELLS IT: STORY AND STYLE IN MODERN MOVIE (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, 2006)、POETICS OF CINEMA (ROUTLEDGE, 2008),以及PANDORA’S DIGITAL BOX: FILMS FILES, AND THE FUTURE OF MOVIES (IRVINGTON WAY INSTITUTE PRESS, 2012)。曾榮獲優良大學教授獎,並獲頒哥本哈根大學榮譽學位。克莉絲汀.湯普遜 (KRISTIN THOMPSON) 是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榮譽研究員,擁有愛荷華大學電影碩士學位,及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之電影博士學位。著作有EISENSTEIN’S IVAN THE TERRIBLE: A NEOFORMALIST ANALYSIS (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, 1981);EXPORTING ENTERTAINMENT: AMERICA IN WORLD FILM MARKET 1907-1934 (BRITISH FILM INSTITUTE, 1985);BREAKING THE GLASS ARMOR: NEOFORMALIST FILM ANALYSIS (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, 1988);WOOSTER PROPOSES, JEEVES DISPOSES, OR, LE MOT JUSTE (JAMES H. HEINEMAN, 1992);STORYTELLING IN THE NEW HOLLYWOOD: UNDERSTANDING CLASSICAL NARRATIVE TECHNIQUE (HARVARD UNIVERSITY PRESS, 1999);STORYTELLING IN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(HARVARD UNIVERSITY PRESS, 2003);HERR LUBITSCH GOES TO HOLLYWOOD: GERMAN AND AMERICAN FILM AFTER WORLD WAR I (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, 2005);THE FRODO FRANCHISE: THE LORD OF THE RINGS AND MODERN HOLLYWOOD (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, FORTHCOMING 2007)。她與大衛兩人合作的部落格為WWW.DAVIDBORDWELL.NET/BLOG,也是THEONERING.NET 的主要供稿者。她在業餘時間並從事埃及古物學研究。 兩位作者合著FILM HISTORY: AN INTRODUCTION(MCGRAW-HILL, 1994;國內已由廖金鳳先生翻譯為《電影史》上下集,由台灣麥格羅.希爾公司於2000年出版),MINDING MOVIES: OBSERVATIONS ON THE ART, CRAFT, AND BUSINESS OF FILMMAKING (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, 2011),並與珍娜.史塔格(JANET STAIGER,紐約大學電影教授)合著THE CLASSICAL HOLLYWOOD CINEMA: FILM STYLE AND MODE OF PRODUCTION TO 1960 (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, 1985)。譯者簡介曾偉禎 美國紐約大學(NYU) 電影研究所電影碩士。目前為自由寫作,電影撰稿、影評、編劇。曾任台北金馬影展執委會副秘書長並策劃國際影展、年代影視事業部經理;金馬獎、國際影評人獎、台北電影節、金鐘獎及國片輔導金評審。並曾任輔大電影課程講師、誠品講堂電影講師。電影編劇作品《鴨賞》曾獲新聞局優良劇本獎,《睫毛膏》劇本獲選公視人生劇展拍攝。 編譯有《電影藝術──形式與風格》、《戲假情真──伍迪.艾倫的電影人生》、《導演功課》、《女性與電影──攝影機的兩端》、《信手拈來寫影評》並增譯《認識電影》。電影文集《從心看電影》(2007)、《電影不散場》(2011) 由法鼓文化出版。
|
留言列表